画家莫奈晚期为何画风突变?真相竟是它……原创眼科、医院
法国著名画家克劳德莫奈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共留下多幅素描和多幅油画,其作品中知晓度较高的要属《日出印象》、《睡莲》以及《日本桥》系列。莫奈晚年在自家的吉维尼花园中总共创作了18幅《日本桥》系列画作。
我们在他早期的作品里可以看到清晰的日本拱形木桥细节,画中对于周围的植物及池塘里睡莲的色彩运用也相当细腻,完美地展现了光影与色彩的艺术。
(莫奈早期作品)
而在他晚期作品中,我们却只能看到朦胧模糊的日本桥轮廓,昏暗的色调,粗犷的线条以及巨大的色块。同样是画的日本桥,为何表现却如此不同?究其原因,就是莫奈在晚年得了白内障。
(莫奈晚期作品)
什么是白内障?白内障患者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人体的眼内有一重要的器官叫晶状体,它在正常情况下是透明的,如果晶状体透明度降低或者颜色改变,变得混浊,就称为白内障。
当我们看物体时,光线先通过角膜,再经过晶状体聚焦到视网膜上,然后经视路传递到大脑视觉中枢产生视觉。如果把眼睛比作一部照相机,晶状体的作用就相当于镜头,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如果镜头变混浊了,就不能拍出清晰的照片了。
所以,白内障患者可以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对比敏感度下降,近视、散光,视物出现重影,眩光,色觉改变(看物体的颜色变暗),视野缺损等。在白内障早期,晶状体混浊程度较轻,对视力影响不大,也不痛不痒,一般不会引起患者重视,而后晶状体混浊逐渐加重,最终可以导致患者明显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白内障是怎么引起的?
白内障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是机体内外各种因素对晶状体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晶状体处于眼内液体环境中,任何影响眼内环境的因素,如老化、遗传、代谢异常、外伤、辐射、中*、局部营养障碍以及某些全身代谢性或免疫性疾病,都可以引起白内障,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紫外线照射、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机体外伤、过量饮酒及吸烟等均与白内障的形成有关。
白内障最常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糖尿病患者或高度近视患者出现白内障的时间相对较早。另外,一些年轻的病人、新生儿、婴幼儿也可能发生白内障。
白内障该怎么治疗呢?
1、药物治疗。多年来人们对白内障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针对不同病因学说应用不同的药物治疗白内障。尽管目前临床上有包括中药在内的十余种抗白内障药物在使用,但其疗效均不十分确切。
2、手术治疗。以前曾流传一种说法,白内障要等完全成熟,看不见了才能手术,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提高,视力减退已不再是白内障手术的唯一指征。一般来讲,只要患者的白内障程度和位置显著干扰视觉功能,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就可以考虑手术。如果等到成熟期或过熟期手术,不但会因晶状体过熟引起继发性青光眼或葡萄膜炎,而且增大手术难度,出现手术的并发症也相对较多。
白内障的手术就是把混浊的晶状体摘除掉,再植入一个透明的小镜片——人工晶体,就达到了复明的作用。目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已经十分成熟,手术时间短,痛苦小,手术切口小,愈合快,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关于植入眼内的人工晶体的选择,其实也大有讲究。既往早期的白内障手术,在摘除混浊的晶体后,植入的人工晶体大多是单焦点人工晶体,虽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提高视力,但是该类人工晶体只有一个焦点,不能像年轻人的晶体那样具有调节功能。就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不能调焦则仍会导致某些情况下的视觉不清晰。
如今随着大众生活水平及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眼健康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