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青光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9年10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援喀医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s://m.sohu.com/n/461055589
                            

点击观看相关视频

从太行之巅到乞力马扎罗的冰雪,从滚滚黄河的浊浪到亚丁湾几内亚湾的惊涛,万里相隔,肤色迥异,但同呼吸共命运并肩携手亲如兄弟。自上世纪新中国开启援外医疗事业以来,山西省在44年间共向非洲喀麦隆、多哥、吉布提3国派出医疗队56批、人次,一代又一代的山西医疗人前赴后继,奔赴异国,奋斗在援非医疗一线。到目前每年有80名山西医疗队员在以上非洲3国的7个医疗点工作,他们用坚持和行动践行着习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

年11月17日,经过严格的选拔、培训,医院医院医院医务人员组成的山西省第19批援喀麦隆医疗队,跨越千山万水,从熟悉的故乡热土,来到地处异域的非洲大地。一年来,远离祖国和亲人的他们,克服语言不通、环境恶劣、设备短缺等重重困难,与疟疾、艾滋等疾病作着斗争,用中国医疗人的责任和使命,用医者仁心的大爱精神,“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谱写出了一曲曲医疗战线上的国际赞歌。

第19批援喀医疗队姆巴尔玛尤分队向喀方院长赠送中国礼物。

飞翔在非洲大陆上的山西天使

内科医生李开宇正在给患者做检查。

“女士们,先生们,这里是乘务长广播,在本次航班上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即将前往非洲进行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他们的精神让我们敬佩。我谨代表中国东方航空山西分公司对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他们在非洲一切顺利。”年11月16日,MU太原—北京的航班即将下降时,客舱里响起了这样的广播,雷鸣般的掌声瞬间响彻整个客舱,旅客们的目光一下子都聚焦在一群统一着装的“特殊”旅客身上。

他们就是山西省第19批援喀麦隆医疗队的队员们,那一刹那,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使命感、责任感在每一个队员心中油然而生……

经过24小时的颠簸,喀麦隆时间年11月17日,来医院医院的17名新队员终于抵达喀麦隆首都雅温得,和上批留队的7名老队员正式汇合,开始了他们为期一年艰辛而难忘的医疗援助之旅。

妇产科医生正在给患者做手术。

抵喀第二天就手术到深夜

“虽然在出国前,大家已经和很多老队员‘取了经’,可真正置身于喀麦隆,医院时,他们才意识到,现实和‘印象’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作为留队的老队员,第19批援喀麦隆医疗队总队长刘晓娟很清楚,驻地简陋的生活环境,医院落后的医疗设备,突然的停电、停水、断网等,对于刚从国内出来的人而言,确实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但是,现实的环境却容不得他们有太多的时间去慢慢调整、过渡。

刚到第二天,姆巴尔玛尤分队分队长、骨医院走廊里遇到一个特殊的病人。车祸导致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右股骨粗隆下骨折,伤得很重,骨头都在外面露着,却没有人管。这让贾连军有些理解不了,经询问才得知,当地就诊流程不像在国内,患者需要先把手术需要的器械、药品、物料等都买齐全了,医生才给做手术。“Pasdargent巴阿让(没钱)。”患者的话深深地触动了贾连军,医院领导,希望能先借用中国药房的物资给患者做了手术,再考虑费用的问题。经过贾连军多方协调,院领导最终同意了他的想法。

然而,两个多小时后,准备上手术时才发现,国内惯用的一些手术器械这里根本没有,要想解决患者的实质性问题,只能就地取材。事后,贾连军向刘晓娟总队长汇报工作开展情况,通过交流得知,股骨粗隆下骨折被老外称之为“臭名昭著骨折”,意思是说这种骨折处理起来比较棘手,术后效果差,极易发生不愈合、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国内发明了一些新的内固定器械,比如说带锁髓内钉,股骨近端特制的锁定钢板来处理股骨粗隆下骨折。但在非洲,尤其是姆巴尔玛尤,地理位置偏僻,经济不发达,这些东西根本没有,即使在首都雅温得有,由于产品价格昂贵,病人也买不起。

无奈之下,贾连军采用了普通髓内钉加普通钢板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通俗点儿说,就是如果使用国内先进器械,一种就够了,而且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这种呢,为了达到稳定、持续、解决问题的效果,不得不把现有的器械拼凑起来使用。”刘晓娟说,目的虽然达到了,但这对于医生来说,却是一种极大的考验,不仅仅是理论、技术方面,更是灵活应变的能力。

这是贾连军的第一个手术病人。还没走下手术台,就又有两个病人被推了进来。“因为语言障碍,再加上设施不全、人手不够等原因,等他忙活完回到驻地已是深夜。”刘晓娟介绍,非洲人民安全意识较差,车开得飞快,经常有大量的撞伤骨科病人需要处理,医院,当地医生由于技术、水平有限,所以特别依赖中国医生,一遇到疑难复杂的病例就会找中国医生,特别是一些急诊手术,中国医生基本上是随叫随到,加班加点也是家常便饭。

突然断电是常事用手电继续手术

“国内的医生可能想不到,在非洲做一台手术有多么艰难,配合医生的可能只有一名当地护士。打开肚子,没人拉钩,手术钳没人准备,所有一切都需要医生亲自做,每一次,大家恨不得自己能多生出几只手。”刘晓娟介绍,3年前,自己刚到姆巴尔玛尤时,因为没有井,队员们吃水都很困难,经过多方协调,才在中资企业的帮助下,打了一口井,解决了吃水的问题。由于电压不稳,医疗队员在手术台上经常遭遇停电,可患者耽误不得啊,每每此时,大家就打着手电筒,借着微弱的光束继续手术。网络不畅更是家常便饭,不用说给国内传份文件、连个视频,就连两个分队之间还经常联系不上。

刘晓娟介绍,我省第19批援喀麦隆医疗队共设有两个援助点,一个是位于首都雅温得的妇儿分队,医院医院,共有包括眼科、内科、针灸科、外科、口腔科等在内的10名队员;还有一个是位于喀麦隆中部的姆巴尔玛尤分队,医院医院,包括骨科、妇产科、外科、麻醉科、眼科、内科、口腔科、理疗科、针灸科、超声科、检验科、药剂科及厨师、翻译在内,共14名队员。和往年不同的是,第19批援喀医疗队是我省整建制选派的首次尝试,这些队员主医院医院,各自负责一个分队。

“在国内,因为分工比较细,我们大部分医生都是潜心研究本专业的事情,可在这里,每个人都必须精通十八般武艺。每每遭遇危急重症患者,根本顾不上区分什么专业,眼科的、内科的、超声科的……大家能上一个是一个。”刘晓娟说,刚到喀麦隆时,妇儿分队的内科医生李建兵接诊了一个高烧40℃的中方疟疾患者,因为病情严重,必须静脉补液,随队的又没有护士,李建兵就硬着头皮自己上,成功救治这名患者后,他也掌握了静脉输液技术。医疗队的大部分队员,在这一年里,几乎都变成了万能的“螺丝钉”,在不断的实践中,大家学习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舍小家顾大家最感谢亲人的理解

对于第19批援喀麦隆医疗队的很多队员来说,一年前做出这样的决定,都经历过激烈而复杂的心理斗争。大家最最顾虑的可能就是疟疾、艾滋这些传染病。再就是如果出去,就面临着和孩子、老人、爱人的分离,面对这些自己爱的和爱自己的,作为父母、子女,他们有太多的不放心。

“姆巴尔玛尤分队眼科医生曹晶的女儿当时正面临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针灸科医生杨玉云儿子正在备战高考;分队长贾连军的母亲已经90岁高龄、妻子又刚做完肿瘤手术……这都是最需要关爱的时候,但是,在国家使命面前,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表现出了极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队员们的家国情怀让总队长刘晓娟很是动容。她向山西晚报记者透露,出国前,贾连军担心这一去可能就是和老母亲的永别,他甚至将老人身后事都提前安顿好了;曹晶的女儿上一年级后经常因为不会写作业,在视频那边哭泣;杨玉云的儿子因为母亲的突然离开内心受到重创,导致高考失利,不得不复读。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这些队员在出国后,面对物资短缺、人手不够、网络不畅、病毒肆虐等重重困难,大家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传帮带教”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援外医疗队而言,这不仅是国家层面主导的政策,也是我们每一个医疗队员努力的方向。”在刘晓娟看来,我们国家派出医疗队援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个国家的人民能够真真切切享受到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带来的实惠,最大限度减少病痛带来的折磨。正因如此,多年来,不管是派往哪个国家的医疗队,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想方设法,也要给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这一年来,第19批援喀麦隆医疗队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刘晓娟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大家在门诊工作及病房查房、手术过程中身体力行,为当地医生解释病情,规范诊疗过程,手把手指导,规范各种基本操作,指导当地医生手术,传授其手术技巧,带给其诊疗最新理念。内科医医院培训重症监护流程和护士重症理念,规范各类常见病的诊疗常规以及各类传染病的预防。检验科医生潘晓艳历时两个月,整改了肥达氏反应试验,从只报阳性到报抗体滴度值阳性,从根本上降低了伤寒和副伤寒过度诊断的问题。

青光眼手术、斜视矫正手术、眼科复杂眼前节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虹膜根切除术……眼科医生王峰更是一次医院眼科医学的历史,他的每一次手术及他主持的每两周一次的病例讨论分析和讲课示教,都会吸引很多当地医生观摩。今年2月,王峰和翻译贾凤医院贝拉院长之邀,参加了以“青光眼和低视力”为主题的第25届喀麦隆全国眼科学术盛会。大会现场,王峰了解到非洲青光眼的患病率和白内障基本持平,均是致盲的主要眼病。于是,他通过介绍中国青光眼的患病类型及治疗现状,告诉大家,与白内障相比,青光眼对眼部的危害更严重,它对眼部视力的损害是不可逆转的。由于喀麦隆人民生活水平比较落后,人们对青光眼的认知程度相对不足,所以很多患者前来就诊时已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为提高当地人民对青光眼的认知水平,在3月份的国际青光眼周期间,医疗队还医院组织了一次青光眼知识讲座。

令人欣喜的是,在医疗队员们的精心指导下,当地医生的专业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喀麦隆时间4月16日,在经过王峰5个月的理论及实践指导后,当地眼科医生Dr.Nomo第一次独立完成青光眼手术(小梁切除术+虹膜根切除术)。Nomo医生对王峰博士无私的授人以渔的精神表达了感激之情。王峰对Nomo医生的手术过程也给予充分肯定。此外,医院的医生分别能够独立完成超声乳化手术和青光眼手术。

一次次救死扶伤彰显医者仁心

针灸科医生甄晓然正在给患者扎针。

从迈出国门的那一刻起,第19批援喀麦隆医疗队24名队员就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一支医疗队的形象,而是“中国”这个享誉世界的大国形象。在两万里外的非洲大地上,他们不忘“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初心,牢记“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在一个个忙碌无眠的长夜中、在一次次惊心动魄的艰难手术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援喀医疗队队员为祖国送上春节祝福。

远程教育学习日,医疗队队员借助远程设备进行专业学习。

伸出援手救助17岁无依靠女孩

总结、交接、告别……距离回国日期越来越近,作为总队长,刘晓娟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协调、处理,可两个月前姆巴尔玛尤分队接诊的一名患者,却一直揪着她的心。

Azoa是一个17岁的孕妇,因为胎死宫内,出现宫内感染、子宫破裂、弥漫性腹膜炎等症状,医院后,医院。妇科医生张宇涛和外科医生闫志金在接诊后,马上给患者实施了剖宫取胎、子宫缝合修补、腹腔冲洗探查术。没想到,第二天查房时,才发现患者因为没钱,术后一直没有输液,而且还出现了高烧症状。“如此重的患者,又在禁食期间,没有液体的支持,后果不堪设想。”这让医疗队员们心急如焚。在喀麦隆,孕妇分娩或剖宫产是免费的,但术后用药是自费的。经询问了解到,这名患者父母双亡,男朋友看到情况不好,也离她而去,唯一的亲属就是年迈的奶奶,手术完后就再没露过面。

看到这种情况,医疗队紧急商量,决定用中国药房的药物,先给病人治疗。由于中国药医院,由中喀双方共同管理,医院院长,说明情况,请院长签了字,才给患者输上了液。

屋漏偏逢连阴雨,没想到,过了几天,患者又出现了阴道尿道瘘,医疗队再次伸出援手,手术、治疗,全部药物都是医疗队供应,累计有十多箱。队员们看小姑娘可怜,给她送来牛奶、面包,贾连军还捐了西非法郎。刘晓娟听说后,当即给患者捐了3万西非法郎,希望能给患者一些实质性的帮助。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只要和姆巴尔玛尤分队联系,她就会问及这个女孩的情况。“伤口快愈合了,还需要再住院恢复恢复。”得知这一消息后,刘晓娟踏实了很多。

采访中,从其他队员口中,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刘晓娟在援喀期间,自己掏钱捐助的患者有十多个。“这还只是我们知道的,因为刘队比较低调,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总是以医疗队大局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贾连军说。

自掏腰包给非洲女青年更换人工晶体

“没想到这么快就收到了,看样子那个愿望在回国前可以实现了。”喀麦隆时间10月21日上午,接到辗转万里从国内邮寄过来的包裹,王峰兴奋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翻译贾凤英。

原来,半个月前,王峰接诊了一位32岁的女性患者,小时候因外伤导致左眼受伤,直接摘除了晶体。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位患者左眼严重变形,因为只能依靠右眼来看事物,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得知这家“医院”治疗眼疾很厉害,她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来就诊。

令人欣慰的是,检查显示,这名患者的左眼完全符合人工晶体植入的手术指征。王峰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手术建议:“就目前比较常用的前房形人工晶体和悬吊人工晶体而言,悬吊人工晶体对您的眼睛局部损伤较小,对角膜内皮损伤也较小一些,所以植入悬吊人工晶体会更好一些。”

“当得知一个悬吊人工晶体需要5万多西非法郎(折合人民币多元)后,刚刚还欣喜不已的女患者眼神一下就黯淡了,嘴角不自觉地向外撇了撇,说‘我回去凑钱吧’,然后就离开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峰和贾凤英都被这名患者的无奈深深地触动了。

“悬吊人工晶体植入术在喀麦隆还是空白,包括医务人员在内,都不知道这和普通的晶体植入有什么区别,如果能够实施,不仅仅是帮助了这名妇女,而且也能给当地医生再增加一次学习的机会,我想要帮帮她。”王峰的想法当即得到了贾凤英的支持,两个人商定直接和国内厂家联系,邮寄一个悬吊晶体过来,涉及的所有费用两个人均摊。

就这样,在王峰和贾凤英的共同努力下,有了这个特殊的包裹。在当地医务人员的帮助下,在收到快递的第一时间,他们就电话联系了那名女患者。得知中国医生自掏腰包为她购买晶体、并要给她手术时,电话那头传来了欣喜而又激动地啜泣声……

王峰告诉山西晚报记者,手术将安排在10月底,这可能是他在回国前,给当地医生上的最后一堂“示教课”。“眼科领域,国内已经很普及的一些手术,这里的医生都没见过,甚至都没有听说,我们希望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示教、学习机会,让当地医生能够自立门户,即便我们离开了,也能在当地医生的努力下,为更多的患者减轻痛苦。”王峰说。

送医送药非洲村民排队等候医疗队

为能帮助到当地更多有需要的人,第19批援喀麦隆医疗队走进山区、老人院、福利院以及中资企业,举行了多次义诊、送药活动。

“今年6月,医疗队在拜访姆巴尔玛尤市市长迪乌多内赞姆奥贝勒时,他告诉我们他家乡的很多老百姓非常贫穷,居住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患病很长时间都无法得到有效的诊治,他希望我们能够前往他的家乡进行义诊活动,对当地的群众有所帮助。”第19批援喀麦隆医疗队总队长刘晓娟回忆,对于市长的要求,医疗队上下都特别重视。姆巴尔玛尤分队的贾连军和翻译孙惠莲提前一周就专程赶往义诊现场,对场地、程序等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提前一周把各科室需要的药品、设备责任到人,确保万无一失。

喀麦隆当地时间8月3日上午9时,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颠簸,中国医疗队一行18人来到姆巴尔玛尤市市长家乡恩加特姆巴尔玛尤。村民早已排队等候在这里,医疗队员们立刻投入到紧张而忙碌的义诊中。短短几个小时,涵盖内科、外科、骨科、妇产科、口腔科、眼科、针灸科、理疗科、超声科及药剂科的医疗队就累计接诊人次。

“义诊的同时,我们还为当地政府捐赠了药品,队员们还带了很多衣物捐赠给当地村民,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给中国医生点赞。”刘晓娟说,就在这次义诊结束后,医院的财务总监弗朗索瓦阿穆古找到了医疗队,希望也能给他一个回报家乡亲人的机会,去他的家乡恩基尔恩萨姆做一次义诊。据他介绍,家乡周围病人很多。

在对场地进行实地考察后,队长贾连军给当地村长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顾虑的还是场地安全及电路能否正常使用。“出乎我们意料的是,9月21日到达现场时,义诊场所的门口,中国与喀麦隆的国旗迎风飘扬,当地的孩子为我们医疗队献上鲜花,还邀请了当地电视台的主持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而且会场周边还有警察及保安守护。看到医疗队员,早已等候在这里的村民全体起立热情欢迎。”贾连军说,这样的场景让在场的医疗队员都深受触动。“就在那一刻,也深刻地明白了我们作为一个‘白衣外交官’的作用。”贾连军说,这次大型义诊医疗队也为当地老百姓免费捐赠了多种药品。

此外,第19批援喀麦隆医疗队妇儿分队还先后走进当地养老院、孤儿院、学校,累计为余人次进行免费义诊,加深了与喀麦隆人民的友谊,树立了我援外医疗队的良好形象。

赠送远程设备实现“无国界”会诊

喀麦隆时间10月24日上午8时,在姆医院一间特殊的诊室里,挤满了援喀医疗队员,中间不乏一些当地医生,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电子屏幕,听两万里外来医院神经内科张慧明主任讲解《视神经脊髓炎》。贾连军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自今年8月19日医院捐赠这套远程设备以来,每周四上午8:30就成了大家雷打不动的远程教育学习日,医院,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后,就开始学习充电。每次学习时,医疗队员中一位叫阿丽达的当地医生都特别显眼。因为有在中国留学九年的经历,她精通汉语,每次既要自己听课,还要给当地的医生同声翻译,或者听完课再给同事们讲课。通过远程学习,使得医疗队员及当地医生获得了学习培训和交流的机会。与此同时,也给当地一些疑难重症患者明确诊断、有效治疗带来了希望。

原来,在喀麦隆就诊的大量患者中,难免会遇到病情复杂、难以诊断的病例,从前常常是借助越洋电话或是网络视频与国内沟通,很多检查数据难以全面呈现,制定的诊疗方案也比较受限。去年,得医院作为全医院之一援助喀麦隆时,院领导就做出决定,要给医院捐赠一套远程会诊设备,让医疗队员们在当地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医院强有力的支撑。

“去年11月17日,我们启程时,大家就从沉重的行囊中挤出地方携带了这套设备。遗憾的是,由于配件不全、安装受阻,选址波折等原因,一直到今年8月19日中国医师节当天,才正式完成了这套设备的捐赠。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进行了3次跨洋会诊,涉及骨科、眼科、妇科的3名患者。”贾连军介绍说,之前的一次会诊是在今年8月底。46岁的山姆因腰痛一年医院,也没能确诊病情。甚至在首都拍了CT也未能明确诊断。CT显示腰3腰4相对椎体边缘破坏,但椎间隙不狭窄,周围软组织肿胀,由于当地也不能做增强CT,不太好确定是脓肿还是肿瘤液化,于是,医疗队员们申请了远程会诊,并将资医院会诊中心。医院放射科在彭泰松主任主持下进行了全科会诊,确定了椎体周围腰大肌内是脓肿,腰椎结核的诊断得到了确认。于是,医疗队在对病人进行抗痨治疗两周后,又对病灶进行了清除手术。这让患者既意外又惊喜,连呼“中国医生好”!

借助远程医疗技术的跨时空连线,真正实现了诊疗无国界。喀麦隆当地民众不出国门即医院专家团队的服务,疑难杂症和重症病例的医疗诊断和治疗更加及时。

一台台艰难手术见证中喀友谊

王峰、贾凤英和歌星Menyou及朋友合影留念。

一次次紧急的召唤,一个个难眠的夜晚,一台台艰难的手术……对于医疗队每一位队员而言,在语言不通、人手短缺、药品不足、没有器械的现实环境下,都没有难倒他们,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想方设法、竭尽全力,让每一个前来求助的患者都能在最大限度内减轻疾患带来的痛苦。

口腔科医生史红剑正在给患者治疗。

然而,喀麦隆当地湿润的环境让蚊虫肆虐,医疗队员们随时都可能遭遇疟疾的侵袭,而高发的艾滋病、肝炎等传染病也带来了严重威胁。在这样的环境下,当地人民的热情、友好一次次温暖着医疗队员们的心。

患者竖着大拇指给中国医生点赞

24名医疗队员均“中招”感染疟疾都在两次以上

喀麦隆是非洲大陆气候最好的一个国家,温度常年保持在20℃至34℃之间,也正因为如此,属于疟疾高发地区。虽然出国前,省卫健委已经给医疗队员们做了多次疟疾预防及治疗的相关讲座,但大家对疟疾这种疾病还是没有深刻的认识。第19批援喀麦隆医疗队抵达后的第二个月,就先后感染,而且每个人的症状表现不一样,有的表现为腕关节和肘关节疼痛,误以为是吹空调引起的,还贴了膏药,有的表现为浑身疲乏无力、双下肢酸困、食欲不振,还有的队员以恶心、腹泻为初发症状,病情严重的队员冷热交替、双眼结膜充血,全身肌肉酸痛,头晕,发热、打冷战交替,俗称“打摆子”,就连老队员都无一幸免。大家在老队员的提醒下吃了口服抗疟疾药,抵抗力强的、发现早的服药后好些了,有的队员服药后症状未见缓解,又肌肉注射蒿甲醚、静脉滴注青蒿琥酯。

姆巴尔玛尤分队针灸科的杨玉云就是比较严重的一个,发烧到38.5℃了,都没意识到自己是疟疾。“头痛欲裂,全身乏力,肌肉、关节都酸痛,还伴有咳嗽,坐哪儿都没劲,刷牙都无力。躺着也难受,只能瘫软在床上。”杨玉云回忆,病情严重的那几天,她白天盼晚上,晚上盼天亮,每到傍晚就发烧。晚上烧得睡不着,就胡思乱想,总是担心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为了降温,她就像只壁虎一样紧贴在墙上,起床后用湿毛巾冷敷额头,擦洗身子散热,每到半夜身体忽冷忽热,冷的时候像掉进冰窟窿,裹着厚被子还是全身颤抖,热的时候像坐在蒸笼上,同时伴有头痛、呕吐、腹泻,几天吃不下饭,勉强吃几口也是食不知味。闻着饭菜甚至空气味都会恶心不适。

“疟疾,这种通过蚊虫叮咬来传播的传染病,在国内治疗已不是问题,但在非洲的医疗条件下,中资机构每年都会有人被它夺去生命。”第19批援喀麦隆医疗队总队长刘晓娟介绍,这一年来,医疗队24名成员无一幸免,全得过疟疾,而且几乎每个人“中招”都在两次以上。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及时治疗,队员们全都成功脱险,安然无恙。

医疗队总队长刘晓娟(左三)医院爱婴中心剪彩。

HIV高发每一次手术都如履薄冰

除了疟疾,对于援喀麦隆医疗队员而言,在接诊过程中,还有一种传染病让他们特别戒备,那就是艾滋病。在这里,HIV病毒携带者及艾滋病人占总人口的5%以上,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虽然世卫组织和政府提供免费的HIV病毒阻断剂,但是仍有部分患者不愿领取及服用药物,这也是非洲国家的普遍现象。

“上帝、老天、观音,所有的神啊,保佑我们吧。明天HIV阳性病人的手术顺利。”这是张宇涛5月16日深夜时发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