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青光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滤过泡内部形态与眼压控制有什么关系三维前 [复制链接]

1#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标准术式,术后眼压控制是关键。而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的形态及其演变决定眼压变化。临床上目前仅能够通过裂隙灯检查来对滤过泡进行评估。

日本的Sachi等学者完成了一项前瞻性观察试验,他们通过三维前节OCT对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的形态及其演变和眼压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为因患开角型青光眼而行单纯以穹窿部为基底的小梁切除术患者,共29只观察眼。其中,23只眼随访观察至术后1年,3只眼在观察期出现眼压失控,需二次行其他类抗青光眼手术,1只眼失访,2只眼因方案偏差被排除。术后0.5、3、6、12个月对观察眼行眼压测量(GoldmannTonometer)并行三维前节OCT(CASIA,TomeyCorp)检查。滤过泡的三维前节OCT图像由CASIA滤过泡评价软件4.0L(Tomey)进行分析(图1)。

图1.滤过泡的三维前节OCT图像及断层图:穹窿侧(A)至角结膜缘侧(E)(左纵列显示三维图像。每行的中上位置图片为二维图像,右上位置为垂直切面图像,中下位置为水平切面图像,右下位置为C扫描图像。红色和蓝色线分别表示水平和垂直轴。*线代表C扫描对应的Z轴。箭头指向为滤过开口。)

研究者通过软件分析测量滤过泡相关参数:包括滤过泡总高度、液体充盈腔高度、滤过泡壁厚度、滤过泡壁张力、滤过开口宽度及最高滤过距离(图2)。

图2.滤过泡参数测量(A.滤过泡开口及其宽度、最高滤过距离示意图;B.水平切面的OCT图像显示滤过泡各个参数)

结果发现:小梁切除术后随着结膜下组织及巩膜瓣过度愈合,房水外流减少,滤过泡逐渐失去功能。术后6个月内随着房水的流入滤过泡的总高度和壁厚度逐渐增加,6个月后趋于稳定。而滤过开口数目及宽度在术后第6-12个月逐渐减少。提示我们:术后滤过泡外观不变的情况下已经出现了内部慢性过度愈合导致的滤过开口数目及宽度的减少。这样看来,似乎依靠裂隙灯检查滤过泡的外观去推测滤过泡成功与否并不可靠。而通过三维OCT图像分析滤过开口宽度能够更敏感地推测滤过泡的转归,从而决定激光松解缝线及针拨等操作的最佳时机,以更好地控制眼压。另外,研究结果显示术后0.5个月滤过开口的宽度与术后12个月时眼压控制情况相关,提示我们术后早期保持大的滤过开口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

该文章的不足之处为样本量相对较小,随访时间相对较短。因此,仍需大样本量长期随访去进一步探索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形态演变与眼压控制的关系。当然,本研究滤过泡均为以穹窿部为基底,期待能有研究对不同类型滤过泡的三维前节OCT图像进行分析比较。(正文所有图片均摘自原文)

原文:

KojimaS,InoueT,NakashimaK,FukushimaA,TaniharaH.FilteringBlebsUsing3-DimensionalAnterior-Segment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ProspectiveInvestigation.JAMAOphthalmol.;(2):-.doi:10./jamaophthalmol...

点评:

虽然微创抗青光眼手术如iStent植入、小梁消融术、黏小管成型术等手术在近几年受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