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华社发布消息:“舰载机起降加速度试验训练系统”获国防发明专利。这一系统填补了我国舰载机起降加速度医学试验训练装备技术空白。显然,这套系统也在非常明显的暗示着我国航母未来的将是“弹射起飞”。另外,回到这个发明成果来看,舰载机起降加速度试验训练系统,是通过陆上模拟训练平台来模拟弹射起飞与阻拦降舰过程中的加速度变化情况和视听觉场景,并同步开展飞行人员动力学响应、生理心理信号、视频监测等信息采集与数据分析,可实现舰载机飞行员在固定翼舰载机弹射起飞和阻拦降落时所受加速度影响的和训练功能。所以说,航母舰载机成功完成航母上的起降,背后的保障工作还包括医学上的保障,前期的技术准备也包括医学层面。文/烽火·希弦
毫无悬念,我国航母未来也将是“弹射起飞”,而舰载机起降加速度试验训练系统就是用来模拟弹射起飞,开展航空医学研究。
那么,问题来了,舰载机在航母上的起降,会对飞行员的身体有着怎样的影响?
舰载机在滑跃起飞中,受到由背部指向前胸的加速度,在弹射起飞中这样的加速度则是更大,作用在舰载机飞行员的胸部、腹部,这就会使胸廓受压、胸腔容积减少,同样当腹壁受到重压就会造成腹腔脏器相互挤压,腹内压升高,膈肌上移、形成对肺的挤压,最终将会造成呼吸困难和胸痛,有时会引起一过性背侧肺萎陷。若是飞行员饱食后即刻紧急升空,更会因此加重呼吸困难,可能导致呕吐。文/烽火·希弦
相对于滑跃起飞,弹射起飞过程中加速度更大,飞行员的身体也要承受更大的载荷。
同样,在起飞时的加速度作用下,会造成动脉血氧饱和度的降低,视网膜神经细胞缺氧,使视觉功能受损。表现为一过性视物模糊、红光反应时延长等。眼球及附件因会着这样的加速受到挤压而发生变形,可能使眼压一过性升高、角巩缘部分的轻微损伤,甚至可能造成飞行员视网膜脱离和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后果。文/烽火·希弦
相对双翼机起降的低速性能,如今的固定翼舰载机的起飞着舰的过程都是很“暴力”,这种加速度不可避免的回对飞行员身体有一定影响。
从电影《反动神鹰》中截取的Gif动图,表现的也是舰载机拦阻着舰过程中,飞行员的身体大幅前倾、磕在仪表盘上(早期“安全带”制动性差,飞行员着舰时很容易脸磕在仪表盘上),拔掉氧气面罩…
舰载机着舰过程中因为惯性的身体前倾,这是客观规律无法避免的,所以要在“防护措施”的研究上降低“危险”,座椅的角度、飞行头盔面罩的重量,也都是要考虑优化的方向之一。
舰载机起飞的过程中,飞行员肢体和头颈部与躯干的相对运动,这不仅会引起飞行员颈肌拉伤,还可能造成颈椎骨折、韧带撕裂、椎间盘退变和椎间盘突出等。同样在舰载机拦阻着舰中,强制制动的过程飞行员会受到由前胸指向背部的加速度。对于起飞过程,着舰过程中前胸并不压迫肺脏,腹内脏器也不会向上移位和推挤膈肌。也就是说,着舰过程中对呼吸功能影响小得多。但,这过程中对颈椎的影响比较大,飞行员的头颈部是无法固定的、头顶的飞行头盔又会增加头颈部的惯性,会造成头颈部的惯性向前运动,而身体又是肩带固定在弹射座椅上,这就会容易引起颈椎延伸过度,导致颈椎过伸伤。文/烽火·希弦
另外,“颈椎伤”其实也不只是舰载机飞行员面对的挑战,美*的数据中航空兵部队一直以来都是“颈椎病”高发户。国内的数据,科研统计也是如此,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更容易因为执行飞行任务时频繁暴露于高正加速度状态,会引起身体的累积性损伤,包括颈肌劳损、椎间盘退变和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文/烽火·希弦
国内的数据都在现实,“颈椎病”算是航空兵部队飞行员的职业病之一了。
所以,随着我国海*的入役,随着歼-15“飞鲨”的上舰,随着航母舰载机飞行员的培训,如“舰载机起降加速度试验训练系统”这些航空医学保障和科研的工作也在前期开展,研究这些潜在的“危险”和防护对策。综合,国内公开发表的航空医学资料来看,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主要有,优化舰载机飞行员座椅的设计,优化的座椅背角和高度;设计更为合理的仿古装备,降低颈部孙航隐患,设计紧固且轻盈的头盔;飞行员在身体锻炼上强化颈肌、腰背肌的锻炼,增强颈腰肌力量,强化颈腰椎的稳定性和椎关节的柔韧性。总之,防护措施还需要国内的航空医学科研团队继续深入科研、不停歇。因为这对于保障航母舰载机的健康,保证飞行安全、延长飞行员职业寿命、充分发挥舰载机的技战术性能、提高航母编队的战斗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烽火·希弦
这样的影响,一般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严重的生理影响,但长期性的、强度不低的舰载机起降作业,最终会对飞行员腰颈椎等有一定影响。所以,开展舰载机起降的航空医学研究,以及提出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是尤为必要的。文/烽火·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