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全球健康》近日发表的一份“全球眼健康报告”最新评估表明,解决可预防的视力丧失问题每年可带来亿美元的全球经济效益,报告呼吁对全球眼健康进行额外投资。
报告预估,年有11亿人患有未经治疗的视力损害,预计到年,如果不进行额外投资,这一数字将增至18亿,其中超过90%的视力障碍患者集中在中低收入国家。
为了使社会和视力障碍患者能有即时和实质获益,作者呼吁各国*府将眼健康纳入整体健康规划和筹资,利用新技术改进诊疗,并扩大眼健康工作队伍,使每个人都能获得高质量的眼健康服务。
视力健康不容小觑
“全世界超过10亿人患有可治疗的视力损害,这是不可接受的,”报告联合主席、英国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国际眼健康中心主任MatthewBurton教授表示,“视力受损会对健康、福祉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包括教育和就业机会减少、社会孤立和预期寿命缩短。”
年,全世界估计有5.96亿人患有未治疗的“远视力损害”(如白内障、青光眼或糖尿病相关的眼部并发症),其中万人是盲人。另有5.1亿人仅仅因为缺少眼镜而看不清附近的物体。还有更多的人需要持续的眼健康服务,比如那些需要定期进行眼科检查的糖尿病患者。
报告称,如果不采取果断行动,到年,远视力损害人数预计将增至8.95亿,其中包括万盲人。此外,预计将有8.66亿人患有未矫治的老花眼(无法聚焦近物)。
“白内障手术和戴镜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医疗干预措施之一。”报告的共同作者、中国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教授表示,“通过增加投资和改革卫生系统来改善眼健康服务,就可以提供像白内障手术和戴镜这样简单的现有解决方法,从而迅速改善世界各地的生活与生计。全球各国有足够的理由投资眼健康,目前也迫切需要更多的财*资源投入。”
王宁利教授还表示,全球近视人数呈增加趋势,中国高度近视趋于年轻化。“中国近20年的工作主要是集中在如何提高白内障的手术率、如何早防早控、如何干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做好新生儿眼病筛查,最终要消灭致盲性沙眼。”他说道。
青光眼、白内障以及屈光不正三大疾病是中国主要的致残致盲性疾病。除此之外,眼底病、*斑变性也是致盲的重要因素。
中国也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这对于治疗中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王宁利援引报告称,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到12%-13%,糖尿病如果管控不好,可能有30%的人可能会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重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以导致失明。”他说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失明,已经成为了工作人群中的第一位的致盲眼病。所以糖尿病对于视觉损害,特别是重度和致盲性的视觉损害要大于其他慢病。”
中国市场长期由进口产品垄断
法国欧瑞泽基金集团董事总经理兼亚太中国区总裁陈永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是潜在的视力疾病患者规模最大的国家,视网膜病变的潜在患者人口就在1亿左右。基于人口老龄化以及糖尿病患者潜在需求的增加,中国眼底治疗市场的规模预计可以到上亿元。”
陈永岚强调,医疗领域的投资有其特点,投资周期要比其他行业来得更长,对于技术专业性的要求也更高。以眼科手术为例,主要分为“眼前”和“眼后”手术,“眼后”手术的技术门槛更高,相应的医生人才资源和高科技医疗器械设备也更有技术含量。
根据全球知名医疗市场信息数据咨询公司Evaluate的统计数据,到年,全球眼科医疗器械领域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5.3%,占到全球医疗器械整体市场规模的6.8%,增速和规模在医疗器械细分市场领域排名仅次于体外诊断、心血管、影像诊断和骨科等四大传统细分领域。
不过在国内,根据年医疗器械蓝皮书的数据,眼科占中国医疗器械的比例仅占1%,对标全球数据,我国眼科医疗器械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眼科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年的亿元增长至年的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20%,预计年将达亿元。
眼科医疗器械主要运用于眼外科和视力保健两大眼科领域。在眼科器械的细分领域中,核心医疗设备、高值医用耗材等中高端医疗器械由于技术壁垒较高,长期为进口产品垄断。但几年来,部分国内厂家在人工晶状体和角膜接触镜领域逐步实现技术突破。
从全球角度看,眼科医疗器械行业巨头优势明显,诺华(爱尔康)、依视路、强生(眼力健)三家龙头企业占据行业62.7%的市场份额,前十名市场份额合计达99%,寡头垄断明显,行业高度集中。
在国内,由于屈光不正患病率和白内障手术率的提高,治疗这两类眼科疾病的角膜接触镜和人工晶体在眼科医疗器械市场中占比较高,且预计未来仍将保持高增长态势。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在角膜接触镜和人工晶体领域,诺华、博士伦和强生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排名前三;其他的市场参与者还包括雅培、拓普康、海昌、高视远望、六六视觉、卫康、欧普康视等,但总体来看外资企业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各级医疗机构的眼科医疗器械仍以进口为主,国产产品只有加强技术研发投入,才能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