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的股民,他们能和高视医疗一起看见未来吗?
01
高视医疗,再度赴港上市
A股市场一直有个神话,医院的标杆——爱尔眼科。
作为A股首家民营医疗机构,爱尔眼科一直是一线机构的“宠儿”,十大流通股股东中,高瓴资本、淡马锡、易方达都榜上有名,它是易方达明星基金经理张坤的重仓股之一。
更重要的是,它上市以来的累计涨幅超过50倍,45%以上的年化率可以排在年以前上市的家公司里的前3。
眼科医疗行业潜在市场空间大,景气度高。爱尔眼科的成功也为眼科行业走出另外一条康庄大道,让产业链上的其他玩家多少有点心痒难耐,都想复刻一个相似的“资本神话”。
近年来,眼科医疗赛道颇为火热,朝聚眼科、兆科眼科、鹰瞳科技等眼科赛道企业纷纷登陆港交所。
医院和医疗服务提供方,做医疗器材的也在寻求港股上市。
这其中就有高视医疗。
5月31日,高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香港主板IPO上市,摩根士丹利、海通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其实,去年11月28日高视医疗就曾向港交所递交过招股书,也是摩根士丹利和海通国际为联席保荐人,但后续因6个月之内卫国聆讯或招股而失效。
此次再战港交所,高视医疗又有几成把握?
02
眼科界的“二道贩子”?
高视医疗的成立最早追溯到年,是中国一家全面的眼科医疗器械提供商。
不仅是成立的最早,他在眼科医疗机械拥有6.7%的市场份额,是中国眼科医疗器械市场最大的国内参与者,也是名副其实的“一哥”。
作为国内最大的眼科医疗器械提供商,高视医疗产品组合涵盖七个诊断、治疗或手术会用到眼科医疗器械的眼科亚专科(眼底病、白内障、屈光不正、青光眼、眼表疾病、视光、儿童眼科),的产品组合包括项产品。
产品线的极大丰富,也为高视医疗带来可观的营收。
-年,高视医疗营收分别为11.07亿、9.62亿和12.98亿元人民币。
公司的营业收入可以分为产品的销售收入和技术服务收入。
技术服务主要是指设备的维护和售后服务等。-年上半年,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90.9%下降至85.1%,而同期技术服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9%增加至14%。
年的收入下降,是因为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医院和诊所的停摆,公司经销的产品暂时卖不出去。
虽然经营上产生一点波动,年的营收虽然较年下降了,但比年的营收还是要多。
然而,高视医疗年虽然营收创新高,但亏损也愈发严重。
净利润分别为-.6万、.8万和-1.92亿元人民币。
尤其是年由盈转亏,净利亏损近2亿元。
造成亏损主要有两部分原因:
一是高视医疗虽然是国内最大的眼科医疗器械提供商,但却是一个十足的“二道贩子”,利润来源全靠中间商赚差价的模式。
公司目前共计有项产品,不过在这项产品中,有超过6成以上的产品为经销产品,只有49项是高视医疗自产自销的产品。如果对这49项产品再进行细分,可发现其中更是有25项来自于收购的泰靓和罗兰。
截至年上半年末,产品销售收入中的自有产品大概占3成,剩下的7成,全是经销产品。
这说明高视医疗基本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自研产品,商业模式就是经销。
二是,为了摆脱“二道贩子”这个身份,他们也一直在研发方面加大投入。
-年,高视医疗研发费用分别为万元、万元及万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0.2%、0.3%及1.8%。
研发投入逐年提高,并在年一口气暴增%!
但这个研发支出的金额,与其他类似公司相比很低。例如眼科巨头爱尔眼科年研发投入1.64亿,占营收的1.28%。高视医疗想凭借自有产品打开盈利局面,还需要长期投入。
03
眼科赛道很“香”?
除了研发能力不足,自研产品比例不高的短板外,高视医疗还存在两大风险——债务和不可知风险。
由于早年的“买买买”行为,收购了泰靓和罗兰两个品牌,公司账上存在大量的商誉和无形资产。
年上半年,商誉高达9.42亿元,无形资产达到3.4亿元,两者合计有12.82亿元,占同期总资产的比例超过50%。
负债增加,导致公司的有息负债率也从年的3.8%增长至年上半年的33.5%。
有息负债3年翻10倍!
高视医疗科技集团成立于年,算是国内比较早的眼科医疗器械代理商,早期靠着市场不透明,代理进口眼科医疗器械,高价卖出,积累了原始资本。
最*金的时间应该是90年代末,00年代初,那时候竞争不透明,买眼科医院。
其每年眼科年会的预算都是数百万元,不知道这是学术?还是算所谓的市场费用?
而不透明竞争手段,自始至终伴随着风险,就是不知道这个雷什么时候会爆掉。
并且中间商模式下,高视医疗在经营发展中风险频频。
年-年,高视医疗旗下北京高视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发审过四起产品被召回事件,被召回产品包括球面人工晶状体、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眼科半导体激光光凝机、共焦激光断层扫描仪、激光扫描检眼镜。
高视医疗旗下深圳市高视耗材科技有限公司在年商事主体公示信息抽查中发现两方面问题,被要求责令改正。
高视医疗这些召回产品是否为上游供应商,又或是自身所产,暂不得知。不过作为医疗供应链环节而言,高视医疗今后如何避免产品质量瑕疵问题,这些召回往事恐怕也敲响了警钟。
高视医疗少数能给市场想象空间的“过人之处”,大概是目前足够大的市场占有率和眼科这一*金赛道。
在高视医疗半年内两度冲击港交所的背后,反映的是近年来眼科医疗赛道在不断趋热的情景。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情形不断加剧、眼科患病率居高不下、青少年近视比例的不断攀升、人们对于保护和提升眼睛健康的意识逐渐增强,对于眼科诊疗的需求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中国视障人数的数量已经迅速增长到了近万人,也就是说,每80个人中,大约就有一名失明人士。
因此,民营眼科机构快速发展,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数据显示,民营眼科医疗服务市场将持续增长,年至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20.0%。
眼科医疗的需求增长,必然带来眼科医疗器械需求增加,毕竟这是必需品。
中国眼科医疗器械技术服务市场由年的人民币3亿元快速增长至年的人民币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1.1%。
这个市场预计将继续增长,于年及年将分别达到人民币16亿元及人民币38亿元,年至年及年至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分别为24.5%及19.6%。
在市场端,眼科器械具备严肃医疗和消费医疗的双重属性,因此具备长期的*策稳定性和市场扩张潜力。
从这几年资本市场的频繁动作也能看清这一趋势。
朝聚眼科(.HK)、兆科眼科(.HK)、鹰瞳科技(.HK)在内的围绕着“眼睛”展开业务的企业已相继登陆港交所。
何氏眼科(.SZ)则于今年的3月22日登陆深交所主板,成为继爱尔眼科(.SZ)之后A医院。
除此之外,普瑞眼科和华厦眼科也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目前在我国高值医疗器械各个细分领域中,眼科领域占比虽然不高仅为7%,但由于眼科行业市场整体规模较大、市场增速较快,属于国内高值医疗器械行业最具发展潜力的细分领域之一。
但高视医疗能不能完美地迟到这波行业红利,就尚未可知了。
在没有足够自研能力,自主产品实力不强的现状下,无法构筑起足够宽广的企业护城河。
要知道,眼科医疗器械由于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研发需要大量的高端材料以及高昂的研发资金做支持,而国内眼科医疗器械的整体制造工艺水平在国际上仍处于落后阶段,尤其是高级眼科医疗器械。
缺失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壁垒,高视医疗能在前有追兵后有堵截的市场竞争下杀出一条血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