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秋交替的时节,过敏便成了一种常见病:春季,最容易出现因吸入花粉诱发的季节性皮肤过敏和过敏性鼻炎;秋季,最容易出现荨麻疹。容易过敏的人群,一定不要硬扛,及时合理用药非常重要。
常用抗过敏药物分两类。最常用的是抗组胺药,第一代抗组胺药是扑尔敏、苯海拉明、异丙嗪;第二代抗组胺药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组胺是人体过敏反应时释放的致敏物质。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的镇静与中枢神经不良反应较为明显,服用后会出现嗜睡、乏力、反应迟钝等症状,用药后应避免驾车、操作精密仪器、高空作业等。此类药物还有抗胆碱作用,前列腺肥大、青光眼、肝肾功能低下者及老年患者应慎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大为降低,对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也是安全有效的。
第二类是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又称肥大细胞稳定剂),代表药物是酮替芬、色甘酸钠,常用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皮炎等疾病的治疗。此类药物毒性甚微,较为安全,但起效慢,一般在连续服药1~2周后起效,故需耐心、规律服药,不可随意间断。
选择抗过敏药物,需要遵循以下4个原则:
1.抗过敏药种类繁多,应对症选择。急性过敏反应选用起效快的药物,慢性过敏反应选用安全性高的药物;白天宜选用无镇静作用的抗过敏药物,晚上睡前可选用具有镇静作用的。
2.因病情需要而联合用药时,在症状控制后,不宜立即停用所有药物,而应逐个逐渐停药。许多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的患者之所以病情反反复复,就是因为症状稍微好转就立即停药造成的。
3.连续服用同一种抗过敏药物不宜超过一个月,否则会因长期用药导致药效下降,产生耐药。
4.服用抗过敏药后,症状未改善或加重时,不宜加大剂量用药。这是因为抗过敏药本身可能有一定的致敏性,如苯海拉明可致药疹等,故在服药无效时,应换用其他药理作用不同的抗过敏药物。
还需提醒容易过敏的人群,抗过敏药最好随身携带。虽然过敏患者家里会常备一些抗过敏的药物,但这样是不够的。一旦发现过敏的先兆,如打喷嚏、眼睛发痒、流鼻涕等,就需马上服用抗过敏药物,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如需同时服用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一定要咨询医生。重症患者可以同时使用多种抗过敏药物,以增强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