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晨报、印象鞍山/王艳君
年3月10日至16日是世界青光眼周,今年的主题是:早查监控,守护光明!众所周知,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致盲性眼病。但因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和视疲劳等其他疾病混淆。所以青光眼常被称作“盗取视力的小偷”。在发达国家有一半的青光眼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青光眼,发展中国家中则有超90%的青光眼患者对自己的疾病一无所知,甚至从未听说过青光眼。青光眼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在老年人更常见,其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而青光眼患者已萎缩的视神经目前在医学上还无法使其恢复功能,所以青光眼一旦致盲,几乎无药可救。而只有及早检查,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才是对付青光眼的最佳方法。
眼睛疼半月视力已受损
82岁的赵奶奶三年前就患上了白内障,可是却一直没有做手术。前段时间,赵奶奶突然右眼胀痛,眼珠、眼眶都疼,而且连带着头疼、恶心、呕吐,老人一直在家忍了10几天,最后一连吐了三天,一口东西吃不下,这才医院检查。
医院眼科副主任邱振英说,老人来的时候眼压已经达到45mmHg,检查发现是闭角型青光眼的急性发作期。老人的右眼几乎已经没有光感,眼底功能受损严重。
邱主任说,老人因为原来有白内障,一直没有手术,此次青光眼也与之前的白内障有关。原本单纯的白内障和青光眼都是简单的手术,现在需要青光眼和白内障联合手术,手术难度就大大提高了,而且术后恢复时间也加长。所以,无论白内障还是青光眼,都需要尽早确认病情,开展治疗,以免引起其他疾病。
青光眼要早发现早治疗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的致盲眼病,仅次于白内障。在我国有万~万的青光眼患者。在我国盲人当中,有10%的人群来自青光眼疾病。
急性青光眼的主要症状是眼睛红、痛,还伴有头疼、恶心、呕吐,因此患者常常会误以为是神经内科疾病。还有一些青光眼是无症状的,邱振英主任说,这种也是最可怕的。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突然就视野受限制,只能看到眼前一条,周围都看不见了。青光眼的诱因目前还不明确,但过度疲劳、生气、饮酒、抽烟等都可能诱发病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危险因素,才能降低患病风险。
虽然青光眼的对视力的损伤是不可逆的,但如果确诊为青光眼,也不应向这一致盲性眼疾妥协,只要积极治疗,患者终生都能保有良好的视功能。目前,绝大多数青光眼通过药物、激光及手术治疗,可得到有效控制,长久保持视力。某些青光眼(如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前期,可通过及时干预来预防青光眼的发生。因此,青光眼患者要定期随访,及时治疗,治疗以降眼压为主,稳住眼压,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就会得到控制,视野和视神经的损害也会停止。
“心灵窗户”也要定期体检
邱振英提醒大家,保护好眼睛,首先不要连续用眼,其次要注意光线刺激。强烈的光线刺激会对眼睛造成伤害。青光眼引起的视力损害主要表现为视野缩小或缺损,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和视疲劳等其他疾病混淆。所以青光眼常被称作“盗取视力的小偷”。定期进行“眼体检”,测眼压,检查视神经是预防青光眼的最好方法。现在身体体检逐渐被大家接受和重视,但眼部体检往往被忽略,许多青光眼患者正是因此错过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时机。
现代人一定要有定期到眼科检查的意识,就像监测血压一样监测眼压。40岁之前,每2年要进行眼睛的体检,包括眼压测量和眼底检查、视力检查、眼科OTC检查。40岁以后,每年做一次眼科检查,这样才能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同时,对于青光眼高危人群(40岁以上,有高度近视,或远视,以及青光眼家族史患者),除了做眼压测量和眼底检查外,医院进行视野检查和神经纤维的测量。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尽量避免在黑暗环境长时间用眼、长期低头伏案、劳累过度、睡眠不足、情绪波动、饮食不节或服用对眼压有影响的药物等。
易患青光眼的高危人群:
1、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
有证据表明,青光眼家系中容易有遗传因素存在,在临床中也发现同一家族中有多人发病的现象。
2、度以上的高度近视患者
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延长较明显,使得房水流出阻力增加,从而引起眼压升高。
3、高血压患者(尤其眼压异常高的人群)
高血压不仅增加心脑血病的风险,而且还直接危害视力。高血压会令眼球的血液循环失调,加速视神经未老先衰。
4、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性青光眼多属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这种青光眼常发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晚期,继而引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展迅速,导致视力急剧下降,伴有眼痛、恶心、偏头痛、呕吐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发生眼内大量出血,药物治疗多难以奏效,且手术治疗往往不容易成功。
专家简介——
邱振英医院眼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曾于医院进修一年,辽宁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鞍山市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曾多次获得鞍山市科技进步奖,发表本专业论文20余篇。对眼科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经验,擅长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诊断及治疗,擅长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擅长抗青光眼术及各种眼睑肿物、眼整形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