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第五届全球华人眼科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正如火如荼的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此次大会通过视频交流、壁报交流、图片展览和手术直播等更多的形式让眼科医师获得更有益的培训,提高临床水平和技巧。会议期间,复旦大医院孙兴怀教授作了题为“小梁切除联合预防性巩膜切开术在中晚期发育性青光眼患者上应用的疗效观察”、“青光眼的视网膜视神经微血管损伤临床研究”、“青光眼在全身其他系统的症状表现”等精彩讲座。《国际眼科时讯》特邀孙教授进行专访,请他就目前青光眼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精彩阐述,让更多没有机会参会的眼科同道共享盛宴。
视网膜视神经微血管损伤在青光眼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主要有机械压力学说、微循环障碍学说和基因学说等。既往研究较多的是机械压力学说;对于微循环障碍学说,眼科临床中常用的超声多普勒只能观察到视网膜动静脉的血流变化,临床上没有好的技术手段去监测青光眼微循环的变化。而如今,O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在不用造影剂的前提下,去观察视网膜视盘微血管的变化。经研究发现,青光眼患者中,微血管的损伤早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形态学的变化。如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控制后,临床检查视功能及形态学正常,但用OCT血管成像技术检测发现微血管仍有明显损害。这就提示我们,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医生的临床查体,或许并不能反映病变的本质。此项技术的发明,对青光眼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均有极大意义。下图展示了OCT成像技术测量视盘及*斑区的血管密度。
研究视网膜视神经微血管对青光眼临床诊治工作的意义
正常人可对眼压一定幅度的波动进行调节,但青光眼患者的眼压调节机制失控,眼压波动大造成急性损害,波动小则造成慢性损害,积累到一定程度即可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以往的学说认为对青光眼的治疗,只需控制眼压即可,改善微循环对治疗没有帮助。这个学说的产生只因没有相关的手段去评价及监测青光眼微循坏的改变。OCT血管成像技术的产生,可帮助评价改善微循坏的药物用于青光眼治疗中的疗效,也可用于观察不同药物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对比、及不同药物用于青光眼治疗中的疗程判断。还可帮助研究中医药治疗青光眼的机制。综上所述,此项技术不仅有利于青光眼神经损害血循环障碍机制的深入研究,还为改善血循环治疗青光眼效果的评价提供了可行手段,并可帮助不同青光眼患者进行个体化精确的治疗。
小梁切除联合预防性巩膜切开术在晚期发育性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
晚期发育性青光眼手术后,脉络膜上腔出血和严重的脉络膜脱离是严重损害视力的并发症。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晚期发育性青光眼患者眼压高、眼轴长,巩膜及玻璃体支撑不足,睫状后动脉和涡静脉血管脆弱,当眼压突然下降后可引起脉络膜血管渗漏,继而导致脉络膜球形脱离,严重的脉络膜渗漏及脱离,可使脆弱的睫状后动脉和涡静脉破裂,从而引起脉络膜上腔出血,严重时可致眼球不保。如何避免造成脉络膜球形脱离?在晚期发育性青光眼手术中,做巩膜瓣的同时,再在巩膜床的后缘纵行全层切开巩膜至睫状体上腔,长3mm,烧灼切口使之哆开。当手术中出现脉络膜渗漏时,渗漏液可从巩膜切口流出,避免形成高隆的球形脉络膜脱离,避免脉络膜上腔出血的发生。同时,还起到一定的引流房水、降低眼压的作用。多个临床病例研究发现,小梁切除联合预防性巩膜切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能够有效控制晚期发育性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并且对发生脉络膜上腔出血和严重脉络膜脱离的患眼也起到一定的引流保护作用。下图展示了巩膜切开口的UBM图像。
青光眼在全身其他系统中的临床症状
青光眼的症状不仅局限于眼部,还时常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青光眼如以头痛首诊,可与神经内科及心血管疾病混淆,若给予甘露醇静脉滴注可暂时降低眼压,缓解症状,更会诱使医生倾向性地作出神经内科诊断,从而延误青光眼的诊治;如以恶心呕吐等首诊,易与消化道疾病混淆,若给予东莨菪碱类解痉药物治疗后,会引起瞳孔散大,加重闭角型青光眼病情;如以鼻部症状首诊,可与耳鼻喉科及呼吸道疾病混淆,若使用治疗感冒或鼻塞的药物中有收缩血管的成分,则可能引起瞳孔扩大,加重青光眼病情。全身系统疾病治疗用药不当也会导致青光眼。如外科手术及全身麻醉过程中可诱发青光眼,糖皮质激素及收缩或舒张血管的药物也会引起青光眼。所以,在临床工作中,要注意到这些容易诱发青光眼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这就要求我们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应开阔视野,整合所有的临床科室,整合眼科各个不同分科,对于疾病的判断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点,要在纵观全局的基础上对疾病作出判断。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