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光眼是夺走视力的隐形杀手,目前已成为全世界致盲的第二大疾病。青光眼的治疗包括药物、激光和手术三种方式,其中药物治疗是大多青光眼患者的首选方案。药物治疗可作为单独治疗方案,也可作为激光或手术治疗的补充。青光眼药物总的治疗目标是选用患者能长期维持治疗的药物,并以单一药物开始治疗,以获得最佳疗效,但是,我国青光眼患者在首诊时眼压较高,一般都需要联合药物治疗。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面临患者眼压下降不佳、无法达到目标眼压或单药无法耐受的情况,如何换药和加药是值得临床医生深思的问题。
青光眼的治疗药物类型
目前常用的青光眼药物主要有两大类,包括:减少房水生成的药物和增加房水引流的药物;细分又可分成五种,包括拟胆碱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碳酸酐酶抑制剂、肾上腺素类药物、前列腺素衍生物及高渗剂。第一类:减少房水生成的药物,包括: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美替洛尔、噻吗洛尔、卡替洛尔、左布诺洛尔、倍他洛尔),可通过抑制房水生成起到降眼压的作用。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片、醋甲唑胺片、布林佐胺),可通过抑制碳酸酐酶的活性以减少房水生成,起到降眼压的作用。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溴莫尼定),可减少房水生成和促进葡萄膜巩膜通道房水外流的作用。第二类:增加房水引流或增加葡萄膜、巩膜途径引流药物,包括:
拟胆碱能药物(毛果云香碱),有缩瞳、促进房水排出及降低眼压的作用,但此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不起效,且会加重炎症反应。前列腺素衍生剂(曲伏前列素、拉坦前列素、贝美前列素、他氟前列素),可增加葡萄膜巩膜途径的房水外流,其降压幅度达30-35%,目前多为临床治疗青光眼的一线用药。与其他药物相比,其优势体现在强大的降眼压效果、点药次数少、昼夜眼压波动低、全身副作用少,但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作用不大。治疗方案调整的原则:首选单药,其次换药或加药治疗
推荐首选单药治疗,在选用单药治疗时,需把握安全性、可耐受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等原则。为尽量减少副作用,以低浓度、低频率开始,眼压特别高和疾病严重的患者除外。青光眼单药首选常见前列素类药物,也可为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或其他药物,初始不使用固定剂量药物。考虑换药的情况。若初始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药物,则应换用另一种单药治疗(同一类或另一类),而不是添加第二种药物。考虑加药的情况。在单药治疗耐受性好,但未将眼压降低至目标眼压时,则考虑联合其他药物治疗。不推荐同时使用含有同种作用的药物。考虑到多药治疗的副作用,可采用固定剂量联合治疗的方案。治疗过程中如何进行换药或加药治疗?
在青光眼的换药治疗中,相比其他前列素类药物,他氟前列素降眼压更具优势。在加药时,理论上五种降眼压药物之间均可联合使用,最常用的组合方式是: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与前列腺素衍生物,或碳酸酐酶抑制剂的联合;β肾上腺素阻滞剂与a受体激动剂的联合,或与拟胆碱能药物的联合使用,这其中又以前列素类和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联合为最多。不同药物联用时要注意常见的眼部及全身副作用,如: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禁忌使用;前列腺素衍生剂有眼部的副作用,如结膜充血、异物感和视物模糊等。当联合用药治疗效果不满意,可更换另一种药物组合方式,若仍未达到目标眼压,应停止药物治疗,改为采取激光或手术治疗。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青光眼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为控制眼压,保护视神经,避免和减缓视神经萎缩。广大临床医生在制定青光眼治疗策略面临换药或加药时,可遵循以上治疗原则,为青光眼患者提高视觉治疗和生活质量带来福音。(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权声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